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
新起点上的新蓝图(《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》①) ——如何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
发布时间:2016-01-28作者:来源:人民日报点击:
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,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。时至今日,这20年只剩下1/4的时间窗口,向外看风云变幻,整个世界经济在低迷中徘徊,向内看深刻变革,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战略机遇期是否仍在?
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,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判断:“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,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。”这是深刻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、权衡有利不利因素作出的科学、客观的判断。
从国际看,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,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,保护主义抬头,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,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,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。这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不利因素。
但同时要看到,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,世界多极化、经济全球化、文化多样化、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,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,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,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,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,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有望总体保持和平稳定。
从国内看,我国发展不平衡、不协调、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,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,创新能力不强,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,企业效益下滑,重大安全事故频发;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;资源约束趋紧,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;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,收入差距较大,人口老龄化加快,消除贫困任务艰巨;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;法治建设有待加强;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和能力水平有待提高,党员、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强化。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未来发展。
但同时要看到,我国物质基础雄厚、人力资本丰富、市场空间广阔、发展潜力巨大,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,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,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,经济韧性好、潜力足、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,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,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,有条件而且完全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、综合国力、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。
综合判断,“十三五”时期,世情国情深刻变化下的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,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,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已发生深刻变化,我国发展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,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。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,既增强信心,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长期发展战略,又主动适应环境变化,及时进行必要的策略调整,开拓进取,奋发有为,将机遇和潜力化为现实,将风险和挑战化为动力,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,到2020年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“撞线”。
微评
◆“十三五”规划建议好比一篇文章的总纲,举一纲而万目张,让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。
◆“十三五”的起点在于老百姓,落脚点也在于老百姓,咱们要用自己的双手,努力让“十三五”蓝图变为现实。
◆“获得感”不是“不劳而获”和“有劳无获”,而是“有劳有获”和“按劳分获”。
◆“十三五”的各项任务要完成好,既要下好全国一盘棋,讲好“普通话”,又要结合本地实际,说好“地方话”。
三 全面小康是什么样
小康,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色彩的概念。据考证,小康一词最早出自《诗经》,意思是说,人们有劳有逸,日子就能过好。改革开放之初,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,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“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”的奋斗目标。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努力下,这个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,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。在这个基础上,党的十六大提出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。党的十六大以来,我们党扭住这个奋斗目标,一茬接着一茬干,一棒接着一棒跑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绩。
今天,我们到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阶段,迎来了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历史时刻。为了使最后的冲刺不摔跤、不掉速、不跑偏,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以往成就铸成的基座上,坚持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,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,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,以5个方面的目标要求描绘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图景。
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。“十三五”规划建议提出,在提高发展平衡性、包容性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,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 年翻一番。要实现翻一番的目标,初步测算,“十三五”时期,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需保持在6.5%以上。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,我们必须认识、适应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,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使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,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,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,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,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,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,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,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,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,促进经济转型升级、迈向中高端水平。
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。立国之道,惟在富民。保障和改善民生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内容。比如,在经济平稳增长基础上,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,健全就业、教育、文化、社保、医疗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,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。比如,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,为此“十三五”规划建议要求,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,贫困县要全部摘帽,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,让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。
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,既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物质需求,也要努力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。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,我们将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,让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,爱国主义、集体主义、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,向上向善、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,人民思想道德素质、科学文化素质、健康素质明显提高,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,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,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,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。